一纸行政令改写全球贸易规则,1933年以来最高关税税率背后,美国企业与消费者正默默接下这张不断膨胀的账单。
7月31日晚,白宫灯火通明。特朗普在最后期限前数小时签署行政令,正式确定了对多个国家的“对等关税”税率。从10%到41%不等的新税率如利剑出鞘,加拿大被单独点名,税率从25%猛增至35%。
这份将于8月7日零时生效的关税清单,覆盖了美国绝大多数贸易伙伴。叙利亚以41%的税率高居榜首,缅甸、老挝紧随其后达40%,而巴西和英国则以10%的税率成为“最低税负国”。
01
税率的政治密码
最新关税结构如同一张复杂的国际关系地图。根据白宫公布的细则,多数国家及地区的税率定为15%,日本、韩国、以色列和土耳其等均在此列。欧盟获得“特殊待遇”:若成员国现行关税低于15%将补足至15%,高于15%则保持不变。这种差异化处理显露了美国与不同经济体的谈判筹码差异。
墨西哥通过紧急外交努力争取到90天的缓冲期,暂时避免了关税升级。该国总统辛鲍姆宣称这一结果“证明墨西哥谈判策略有效”,但代价是继续承担25%的芬太尼关税、25%的汽车关税,以及50%的金属关税。
加拿大成为本轮调整中最醒目的靶子。税率从25%直接跃升至35%,白宫声明直言这是对加拿大“持续不作为和报复行为”的回应。特朗普更在公开场合批评加拿大领导层表现不佳,特别提及加拿大承认巴勒斯坦国的立场令协议谈判雪上加霜。
02
历史性高点
惠誉评级最新报告指出,新关税将使美国实际关税税率升至17%,创下1933年斯姆特-霍利关税法案以来的最高纪录。这一数字具有历史警示意义——当年的斯姆特-霍利关税法案曾加剧经济大萧条,几乎关闭了国际贸易通道。对比2024年仅为1.2%的实际关税水平,不到一年间关税飙升14倍,颠覆了数十年来的低关税环境。
“这是全球贸易一体化史上的黑暗一天,”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埃斯瓦尔·普拉萨德对《纽约时报》表示,“特朗普断然且不可逆转地向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体系挥下了重锤。”
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,今年6月关税收入飙升至270亿美元,几乎是去年同期的四倍。这些资金名义上由外国出口商支付,但彭博社和《华尔街日报》分析指出,大部分成本实际由美国进口商承担。
03
企业阵痛与消费者倒计时
美国企业已开始感受到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。福特汽车在最新财报中将关税导致的成本支出预期调升至8亿美元;玩具巨头孩之宝预计额外支出6000万美元;日用消费品龙头宝洁则宣布将从8月起上调四分之一产品的售价。
零售巨头沃尔玛和塔吉特目前仍在依靠消化库存稳定价格,但在财报中频繁使用“价位调整”、“战略定价”等委婉措辞。纽约联储调查显示,这种缓冲正在消退——约70%制造业企业和50%服务业企业已开始部分提价。
“商家也只能撑这么久了,”美国鞋具批发与零售公会总裁普利斯坦言。
国际商会副秘书长安德鲁·威尔逊发出警告:随着库存消耗殆尽,关税引发的通胀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至2026年第一季度全面显现。这种滞后性可能加剧未来物价的陡峭攀升。
04
全球供应链的40%紧箍咒
新关税体系中特别设立了针对转运行为的惩罚机制:一旦发现通过第三国转运转运规避关税的行为,将加征40%的转运税,并列入“规避名单”每半年公开一次。
同时,美国将在未来几周内实施新的原产地规则,以精准识别转口贸易商品。这一措施直击全球供应链的敏感神经,可能迫使企业重新规划跨国生产布局。
越南(20%)、泰国(19%)、中国台湾地区(20%)等制造业枢纽均面临显著税率上调,结合40%的转运惩罚,全球制造业版图可能出现新一轮调整。
05
谁是真正的买单者?
特朗普在签署行政令时宣称:“多年來,勤勞的美國公民被迫旁觀其他國家變得富有和強大,而這些國家的繁榮是以我們的利益為代價的。但現在,輪到我們變得繁榮了。”
现实数据却描绘出另一番景象。惠誉评级提醒,尽管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小于预期,但新关税正在重新点燃通胀并拖累经济增长。
表面上,关税的矛头指向外国出口商,实际上,第一波冲击落在了美国本土——企业利润被侵蚀,市场信心受挫,部分企业开始削减投资、延迟招聘。
从1933年到2025年,美国再度站上高关税的历史高点。只是这一次,买单的是美国自己的企业与消费者。
当这份关税清单全面落地,账单将以更直观的方式,回到每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中。
经济学家们注视着历史的重演——1933年斯姆特-霍利关税法案后全球贸易量暴跌66%,而今天17%的实际关税已超过当年水平。美国零售联合会最新调查显示,81%的企业正被迫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,但迁移工厂需要3-5年周期。
当被问及新关税对美国普通家庭的影响时,前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凯瑟琳·古德曼算了一笔账:“一个年收入6万美元的四口之家,明年将多支付2300美元生活成本——这相当于他们的全年度假预算。”
股票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